01、靠人效“管控”给债务降压?
12月10日,一份关于富力地产(02777.HK,下称“富力”)员工优化的文件在网络流传,文件显示,此次“优化”范畴主要是针对营销体系岗位的管控和梳理,富力强调,各地区本周内(文件落款时间为2020年12月8日)须即刻同步启动人员优化、淘汰及招聘相关工作,并在12月31日前完成人员配置及新员工上岗培训。
富力这一举措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,因为就在月前,网上就已经传出富力“将暂停所有岗位招聘,2021年员工人数要在2020年的基础上减少30%”的消息。富力彼时随即发文斥责其为谣言,并称针对谣言所造成的商誉侵害,集团已向公安机关报案,将依法追究相关经济或法律责任。
仅仅时隔不到1个月再传裁员传闻,富力此次反应异常低调。前后姿态大相庭径,某种程度上凸显出头戴“全球最大酒店业主”皇冠的富力,其承压之重和解压之难。
有别于临时起意,受疫情冲击,富力自进入2020以来,已经进行了一轮力度空前的人效管控。数据显示,2020年6月末,富力员工数3.92万人,较2019年末的6.23万人下降37.08%;反映在成本支出上,2020年前三季度,富力管理费用34.56亿,同比下降16.86%,销售费用20.99亿,同比下降9.02%。
可以看到,系列操作为富力优化成本结构腾挪出了一定空间,但在眼下,富力系列举措传递出更清晰的信号,人效“优化”无上限,整装节流再出发。
富力之所以在组织调整和人效优化上如此执着,根源或许还是归因于紧迫的债务压力。财报显示,2020年9月末,富力货币资金359.5亿,短期借款93.47亿,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659.23亿,短期有息负债共752.7亿,现金短债比0.48,货币资金远远不能覆盖短期债务。
受此影响,进入2020年的富力连遭打击,包括穆迪、标普、惠誉等多家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其评级。
以穆迪为例,在此前已将富力地产展望从稳定调整至评级观察后,2020年4月,其将富力地产的Ba3评级列入下调观察名单。2020年5月,穆迪将富力地产的公司家族评级从Ba3下调至B1,展望从评级观察调整为负面。穆迪副总裁表示,富力地产企业家族评级的下调,反映出穆迪对其经营现金流疲弱以及未来12-18个月内大量债务到期的担忧。
而评级机构的“负面评价”反作用于富力,又导致其在融资渠道及融资成本上更加艰难。2020年9月,富力计划发行的26亿富力酒店二期ABS目前已终止发行;就在月前,富力发行了一笔3.6亿美元的优先票据,2022年到期,年利率高达12.38%,今年8月的业绩会,富力地产董事长李思廉表示:“2020年到2021年度,我们还是会再减轻负债,因为要做完一些减轻负债,评级才有得升”。
受债务压力传导,富力的拿地节奏明显放缓。2020年上半年,富力仅花了60亿元在拿地上,同比下降58%;与此同时,受疫情影响,房地产市场形势震荡,2020年上半年,富力地产总营业收入为336.8亿元,同比减少4%;净利润39.17亿元,同比减少6%。对比其2020年3季度末共752.7亿短期有息负债,富力的还债压力可想而知。